欢迎光临,信息哲学与自由软件网站!

[返回主页]


信息资本与信息垄断-------一种新视野里的资本主义

鄢显俊

 After Information Turned into Capital ------capitalism is in a sort of visual field

 

       [关键词] 信息资本、信息垄断、信息规则、信息资本主义

[内容提要] 信息成为资本,首先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为其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其次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使然。信息资本的特征是信息技术的垄断,它垄断的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即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设计技术以及相关联的互联网技术,由此形成的信息垄断资本将资本增值的速度提升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垄断资本开创了资本主义史无前例的垄断,关键在于信息产业有着一系列独特的“信息规则”。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信息资本主义并不能彻底化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信息为什么会成为资本?

通常而言,信息指的是一种有价值的未知消息。当然,这种“消息”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载体(如文字、声象、数字等等)。信息所以成为资本,有赖于两个因素:一是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资本有了赖以存在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信息成为了资本。

信息技术革命又被称之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它始于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其标志是享有“人类第二大脑”之称的电子计算机问世并开始普遍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电子计算机以其惊人的海量信息存储能力、非凡的运算速度和缜密的逻辑判断能力,为信息的大规模存储、快速处理、传送和广泛应用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它使得社会生产力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因为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的物质载体也由传统意义的各式各样的具象之物转换为抽象的“字节”(8位二进制“信息”称为一个字节即byte,它用0、1这两个数符的组合来表示),“从本质上说,任何可以被数字化——即编成一端字节——的事物都是信息。”(1)([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P2)当然,这种“信息”只有计算机能够读懂,而且必须经过计算机才能翻译为人类能够识别的各种信息形式。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被应用于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omputer Processor Unit,简称CPU芯片)制造以及为确保计算机远距离通讯的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进入九十年代后,遍布于密如蛛网的互联网上的计算机获得了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网络的价值在于它提供即时信息的能力”和“控制信息的能力”,使“信息的存储、搜索、获取、拷贝、过滤、控制、浏览、传输和接收”变得更为便利,“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本身的价值。”(2)(同1,P7)

信息具有价值。就通常意义而言,人们获取信息为的是因为它“有用”——看中信息的“使用价值”,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导致信息成为了资本。人们(资本家)占有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这是作为“信息资本”得以成立的全部意义所在!

资本的本质就是在不停顿的运动中实现自身增值。“信息”所以成为资本是因为传统产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如加工制造业、商业及金融业),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严重,资本的过剩(相对和绝对同时并存)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在资本的竞争早已跨越国界的今天,新兴市场国家要想在传统产业占有一席之地其实并无太高的产业壁垒,七十年代以后东南亚“四小龙、四小虎”崛起以及拉美诸国的传统制造业蓬勃发展并对欧、美、日构成严重的威胁就是典型的事例。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以及它们的跨国公司想要继续确保其在全球范围内独吃、独占、独大的地位不被动摇,必须想新招,资本最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如果资本不能实现增值,那么资本主义就要“停摆”了。于是,“信息”便匪夷所思地被“资本化”了,这里,套用马克思的名言:“信息就是信息,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才成其为资本!”(3)(马克思原话:“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织机是纺织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见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5页)信息资本是资本家在利润下降总趋势中试图抓住的”救命稻草“。因为,以“信息”面目出现的资本能够成为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最具威力的“价值”增值的“加速器”。

 

    二.“信息资本”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垄断。

“信息资本”的全部特征在于它可以使资本家最有效率地实施“信息资本”垄断,以获取在任何传统产业领域都难以实现的高额垄断利润。

“信息资本”的垄断其实就是信息技术的垄断。信息技术其实就是把信息的物质载体由传统意义的各式各样的具象之物转换为抽象的“字节”的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过光缆(或者无线方式)把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联成一体,实现超高速、大容量传送信息的互联网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心脏”CPU的设计技术和作为计算机“中枢神经”的操作系统软件(OS)的设计技术。CPU决定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处理信息的能力;而OS则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软件,也是最有价值的软件。它用于控制计算机资源(即所有硬件)的分配和使用并支持所有运用软件的工作。控制了操作系统,就等于控制了计算机和网络。这两大关键技术在过去、今天和可预计的未来仍将被高度垄断,垄断者便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的跨国公司“英特尔”(加上个“AMD”)和“微软”。作为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美国人发明的,而作为这两大技术的延伸——为互联网服务的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如UNIXNetWareWindows NT)和重要的网络设备(如联系局域网和因特网的“路由器”以及为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服务的“服务器”,两者都属于大型或巨型计算机),其核心技术同样被美国所控制。不仅如此,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服务的七台“服务器”,其中六台放置在北美大陆,一台放置在日本,其归属权理所当然属于美国公司。

信息技术之所以被垄断,而且将会开创垄断资本主义史无前例的垄断,其深刻的原因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产能过剩日趋严重,这在美国表现得最为典型和突出。传统产业的产品过剩加剧了金融资本过剩的危机,化解之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外扩张,为过剩的产业和资本寻求出路,它导致的结果是美国为首的跨国垄断资本如“水银泻地”般流向地球的各个角落;另一个方法是内部消化,主要是消化庞大的过剩资本,这一出路终于找到——这就是以计算机广泛使用而引致的“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一个无比兴旺发达的信息产业。“克林顿在总统竞选纲领中曾提出:‘技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个口号,1992年他上台伊始就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正是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到1994年,美国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第一次超过其厂房设备的投资。1999年美国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实际投资达5100亿美元,比1995年的2430亿美元增加了1倍多。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的最大的产业。据美国商务部《2000年数字经济》年度报告显示,自1995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中的约30%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信息技术产业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推动力。”(4)(徐长生《美国“新经济”的理论透视》载《新华文摘》2000,10)信息产业的繁荣使得过剩资本在一个新的、潜力无限的投资领域,而且是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的新兴行业找到了能够实现“几何级数”繁殖的温床!据法新社援引“世界信息技术和服务联盟与国际数据公司”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1999年全世界在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的开支已超过2万1千亿美元,估计2003年将会超过3万亿美元”。同期“全球GDP的6.6%花在这些技术上,而美国在这些技术上花的钱占其GDP的近9%”。巨额的开支都投向“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服务,通讯硬件和服务,办公设备和内部信息技术开支”,(5)(《全球IT业花钱如流水》《参考消息》2000年1月23日第4版)当然,投资的回报的丰厚也是前所未有的。以最能反映美国经济繁荣程度的纽约道琼斯股指为例,道指从1000点上升到4000点用里29年时间(1966—1995),而从4000点突破万点大关,仅仅用了4年时间(1995—1999)。在2000年3月间,道指甚至一度突破14000点。而集中了信息产业等众多高科技股的纳斯达克股指,更是一度冲上史无前例的5132点大关。信息业的繁荣,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网络传奇”,信息业的资本家正在演绎着他们的父辈做梦都不敢想象的“资本神话”。(注)(这样的“资本神话”在美国似乎比比皆是。据路透社报道,马萨诸塞洲的一名推销员1987年购买EMC公司的3000股股票,13年后才被提醒其帐户还剩1000股股票,但市值已涨至350万美元!这样的“飞来横财”完全沾的是信息业的光。因为EMC公司是制造计算机存储器的巨头,它“为大公司制造冰箱大小的数据存储器。实际上随着该公司成为数据存储设备之王,其股票在90”年代上涨了近81000%”。见《买入并忘掉 财富从天降》载《参考消息》2000年12月3日第四版。推销员尚且如此,难怪“比尔.盖茨们”会富可敌国。盖茨的个人财富最高时曾超过1000亿美元,而“微软”的市值也一度高达创纪录的4700亿美元,不仅超过全球另外50家大软件公司之和,而且曾排名全球上市公司之首。见方兴东《起来——挑战微软的知识霸权 序言》,P7)。毫无疑问,这一切有赖于对信息技术的成功垄断。

信息技术垄断得以成功,关键在于它有一个貌似公允、似乎合理又合法的制度基础——即“知识产权”制度。所谓“知识产权指的是智力成果所有人对创造性智力活动成功依法享有权利,它本质上是一种特定主体所依法享有的财产权。”(6)(方兴东《起来——挑战微软的知识霸权》P324)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它却孳生为极具威力的万能垄断的“知识霸权”!1993年12月15日乌拉圭回合第八轮谈判,《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正式签署,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被纳入保护范围,这就意味着:在信息技术领域,美国由于其先发优势,将占据无人可以撼动的绝对统治地位,这被人们称之为信息技术的Wintel时代!即Microsoft垄断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从PC操作系统到网络操作系统,而Intel则垄断计算机芯片的大规模集成技术——从PC的处理器到巨型机的处理器。这是非常典型的寡头垄断。而这一领域的技术更新又是如此地快,以致使得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乃至曾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发达国家都无法赶上美国的步伐!“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瑟罗指出:‘知识产权已成为美国手中的最后王牌,因为欧洲、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已在一般技术上赶上和超过了美’。”(7)(韩德强《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P325)当美国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打造”了一柄密不透风的“保护伞”之后,别的国家要获得有关的技术和产品必须以极高的代价得到Wintel的授权许可,即使你有资金和技术独立地重复开发功能相同的软件产品,或是对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软件产品进行再开发(“反向工程”),也将被视为非法。一句话,信息技术垄断压抑竞争!(注)(对“微软”在1999年末遭遇“反垄断官司”的看法……旨在增强本国信息垄断资本集团的整体创新能力,美国的信息资本集团内部必须保持有效的竞争,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样方能维持它在世界范围内的超级垄断地位!)没有竞争的行业当然可以为所欲为地制定垄断高价,并收取高昂的专利费、版权费和商标使用费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会奇怪比尔.盖茨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居然能够积累起他的先辈们无法想象的财富!在整个信息产业平均利润只有6%的情况下——这就是计算机整机生产厂商的“组装式生存”空间,这同样是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的各类应用软件开发商的“外挂式生存”空间,这一点在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注)(以在亚太个人电脑市场占有率连续两年稳居第一的“联想”为例,1998年,其销售额高达176亿人民币,而利税总和才5亿。这种状况时至今日也未有根本改观。同7,P40)当他们为这样的“残汤剩水”争得头破血流之际,“微软”却可维持“92%的毛利率和44.3%的纯利率”,(7)(方兴东《起来——挑战微软的知识霸权 序言》P4)“英特”当然也可以靠芯片的垄断价格和Pentium商标使用费而大快朵颐!

“盖茨们”创造的“神话”表面上看似乎是“知识”的魔力,但实质上它确是垄断的功劳!它是“信息资本主义”的超级垄断演绎的“超级神话”!信息垄断一旦实现,那么信息垄断资本也就成为信息时代的“万能垄断者”了,其垄断程度之高是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姑且称之为“传统资本主义”)的金融寡头们所望尘莫及的。人们通常把“信息资本”驰骋的行业称之为信息产业。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广义的信息产业”是由“互联网冒险家、软件开发商、甚至许多硬件制造商”组成。(8)(同1,P2)综合而言,信息产业有着一系列独特的“信息规则”以确保该行业的超额垄断利润。

第一.信息产品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开发软件和设计芯片的初始投入是极高的,信息产品的高成本主要就是它生产它的“原始拷贝成本”,一旦第一份信息产品被生产出来,那么,多复制一份(无论是软件还是芯片)的成本将变得很低,“这种成本结构产生了巨大的规模经济:你生产得越多,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信息产品的生产几乎不受产能和资源的约束,“如果你能生产一份拷贝,你就能以相同的单位成本生产100万份拷贝,或1,000万份拷贝。正是这种低增量成本和大规模运作使微软得以享受92%的毛利率。”(9)(《信息规则》,P19)

第二.信息产品能够对使用者产生极强的“锁定效应”。这一特性在软件上尤为突出。当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了某种软件之后,那么,他就被“锁定”了。因为他“已习惯了某种软件的界面、命令、格式和该软件的上层软件,并且该用户的许多信息资源都已经与该软件相匹配。”(10)(《起来——挑战微软“霸权”》P157)被某种信息产品“锁定”的用户一旦想要改用其它信息产品,那么,他将付出巨大的“转移成本”。这一成本的间接部分包括在原产品上积累的投资和经验以及从原供应商处所获得的利益;转移的直接成本包括为熟悉新产品而投资的时间和金钱以及把原有的数据库存储格式转换为新格式的成本——这一成本很可能是用户不堪忍受的。而这一切都将导致工作效率的损失,“这种锁定不但使用户置于弱势地位,而且能将所以的供应商、衍生行业甚至合作伙伴都受制于锁定。”(11)(《起来——挑战微软“霸权”》P5)“锁定效应”又会使信息产品的消费产生“网络效应”,即:用这种信息产品的人越多,它越普及,就会有越多的人愿意使用它——“锁定”程度越深,这种“使用”就越被动,垄断者当然可以赢者通吃,此时庞大的用户群已经变成信息垄断资本“砧板”上的“鱼肉”了。

第三.信息捆绑和OEM版权策略。信息捆绑指的是信息技术的垄断者凭借其垄断优势,在销售其核心产品时将其它衍生产品一齐捆绑销售,而被捆绑的产品几乎是以免费的方式发送。这一做法将带来两大好处:一是增强“锁定”和“网络”效应。消费者既然能够得到“免费的午餐”,那么,别的产品哪怕再好,他们恐怕连“试一试”的念头都不会有;二是挤压其他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甚至从根本上摧跨他们,因为再强大的竞争对手也无法把产品价格降为零。例如,“微软”凭借其对操作系统的垄断,在销售Win98时捆绑了办公组件Office97,挤占了美国的Wordstar和中国的WPS的市场;而当其捆绑网络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后,网景公司(Netscape)Navigator浏览器便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当其捆绑“微软笔”时,刚刚看到市场曙光的“汉王笔”、“蒙恬笔”、“紫光笔”便落得个“为人做嫁衣裳”的下场。和“信息捆绑”有着几乎同等功效的是OEM版权策略(“OEM”的原意是“原始设备制造商”,即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制度”,它规定:厂商必须向知识产权拥有者支付知识产权(如商标、专利或是可大规模复制的某种知识产品)的使用许可费。“微软”正是靠收取OEM“许可费”起家的,这是信息资本开创的一种全新的垄断样式。(注)80年代中期,“微软”和IBM达成协议,联合开发IBM PC的操作系统OS/2。但协议允许“微软”向其它厂商收取OS/2的安装许可费,他们生产与IBM兼容的PC。短短几年过去,IBM PC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到1989年,兼容机已占有个人电脑80%的市场份额。“微软”靠收取PC操作系统许可费,短短几年就赢利20亿美元。90年代以后,Windows系列主宰了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市场,并且开始向网络操作系统进军,而IBM的OS/2已被挤兑得几无立锥之地。)“‘微软’给大厂商Windows98许可费300元左右(每台),而中小品牌厂商则达690元(占机器平均成本10%以上。)”(14)(《起来——挑战微软“霸权”》P7)OEM版权策略发挥到致极的还有“英特”。作为计算机芯片市场的垄断厂商,除了靠销售芯片的高额利润外,向全世界所有生产计算机的厂商收取Pentium商标使用费也是其重要的牟利手段。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在Wintel垄断联盟的体制下,全世界的计算机硬件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都在为“微软”和“英特”这样的信息垄断资本“打工”!

第四.零关税倾销策略。1996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表题为《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的报告,认为:“到20世纪结束时,信息将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商品。”(15)(《起来——挑战微软“霸权”》P299)之后,在美国极力鼓吹下,“1997年3月26日,占世界信息技术产品贸易总量92.5%的40个信息大国签署了《信息技术协议(ITA)》。签字方承诺,到2000年取消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及其它税费,并决定自当年开始分阶段实施削减关税。”(16)(萧深《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版,P28)这就意味着,信息垄断资本可以凭籍零关税自由贸易的“利矛”在全球范围实现其利益最大化——“自由地”榨取高额垄断利润。与此同时,还辅之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坚盾”。如此一来,美国为首的信息垄断资本就可以当仁不让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重新划定“信息世界地图”的格局。

上述“信息规则”被信息垄断资本整和为强大的武器去攻城掠地,它把资本的贪婪本性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应验了盖茨的“座右铭”:“凡是会动的都是‘微软’的猎物!”令人不安的是,信息资本无所不在的垄断甚至超越了经济学意义的垄断。事实上,信息垄断已对关乎国家安危的“信息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一度吵得沸沸扬扬的“Win95/98”的“密钥”事件(注1)以及引发掀然大波P芯片“序列码”问题(注2)就是最好的例证。1:Win95/98“密钥”指的是由于程序设计有漏洞,任何一台使用Win95/98的个人电脑一旦上网,就可能遭到入侵而导致数据被窃或受损。其实,这样的隐患在Win2000中同样存在。)(2:PⅢ芯片“序列码”指的是,“因特”为所有出厂的芯片都设定了一个唯一的用户代码,一旦该用户上网,那么这个“序列码”便会将用户的IP地址自动发送到“因特”总部的主机上。这完全可以成为芯片制造商或者“别的什么人”自由进入用户数据库的“后门”。)尽管这些技术上的“瑕疵” 似乎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但是,它却在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心里投射下一道浓厚的阴影,对他们而言,这是巨大的隐忧;而对信息产品的提供者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极具力量的威慑?!如有必要,它完全可以成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国家手里的一件“战略武器”。

 

.信息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信息资本主义”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信息资本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进入信息时代即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后,由于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被极个别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的信息寡头完全垄断之后的一种资本主义形态。作为一种资本形态,信息资本主义开创了资本主义自进入垄断以来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垄断形式,而且这种垄断被覆盖上“知识产权”的外衣而变本加厉;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它使得信息垄断寡头和资产阶级国家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在追求资本主义的整体利益方面形成了空前强大的合力。信息资本主义的“领头羊”就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信息资本主义”与“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到所谓“后工业社会”的一个新特征。就此意义而言,“信息”就是资本!控制信息技术就等于控制的信息生产的全过程,但与传统形态的资本相比——如果说它们是“会下金蛋的母鸡”,那么,能够以“字节”形式存在的资本则是“会下金蛋的恐龙”了。

但是,信息资本主义的出现并不能彻底化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信息时代的表现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信息资本主义促进了人类的“全球化”进程——尽管这一进程在目前仍表现为信息资本主导下的“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方面——全球性的生产趋势所要求的分工协作、信息共享、资源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已经和信息垄断寡头的独占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其中,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南北矛盾”在信息时代已表现为越来越深、越来越宽的“数字鸿沟”(注),同时也有信息垄断集团内部的矛盾,当然还少不了它们与传统产业的垄断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所谓“数字鸿沟”指的是:当信息垄断强国在享受信息资本带来的无尽财富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却在加速贫困化。信息技术革命并未使发展中国家缩短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人们都在谈论因特网的好处,但如果在美国买一台电脑需要花1个月的薪水,在孟加拉国则要花掉8年的收入。这就是所谓‘数字鸿沟’的一个简单例子。”詹得雄《话别20世纪》载《参考消息》2000年11月31日)当信息革命使资本获得了最有威力的增值“加速器”之时,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的不平衡也表现得极其突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致的经济危机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扩散,由此引发的危机将是爆炸性的。

  2000年12月23日

 [参考文献]

1.《信息规则》,[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起来——挑战微软的知识霸权》,方兴东/王俊秀,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6月版。

3.《微软罪状》,方兴东主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5月版。

4.《全球网络经济》,萧深,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版。

5.《知识经济》(月刊)。

6.《互联网周刊》。

7.《互联网世界》(月刊)。

8.《参考消息》。

9.《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周鸿洋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10.《新华文摘》。

11.《漫话信息战》,季卜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2.《新资本主义》,[美]W.E.哈拉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版。

13.《资本主义的未来》,[美]莱斯特.瑟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

14.http://www.chianbulletin.com  “中国与世界”网站

15.http://www.hexinchina.com  “何新学术论坛”网站

16.http://www.uprich.com  “知识经济”网站

17.http://www.drcent.com  “国研网”网站

18.http://www.pcdiest.com.cn  “计算机运用文摘”网站

 

 (原文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2001.6,总第250期)

 作者:鄢显俊,男,1966年5月生,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